2025年春节期间《哪吒2》全球爆火,不仅为中国电影产业出海注入“强心剂”,也让非洲大陆上另一个“电影大国”——尼日利亚,看到了逆袭的希望。当中国电影产业与一心做强做大的尼日利亚“诺莱坞”(Nollywood)相遇,会碰出怎样的火花呢?
“诺莱坞”一词出自2002年《纽约时报》一名记者之手,后成为形容尼日利亚蓬勃发展的电影业的别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9年公布的数据显示,“诺莱坞”的电影产量超过好莱坞,尼日利亚成为仅次于印度的全球第二大电影生产国。现如今,电影不仅是这个西非大国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仅次于农业的第二大就业市场,全行业雇佣人口达100万。
尼日利亚现有电影公司300余家,电影年产量达2000余部。高产的背后是低廉的成本和内容质量与技术水平的参差不齐。在过去,这是“诺莱坞”能够与电影发达国家错位竞争、快速走红非洲的法宝,但随着电影产业技术的不断升级换代以及青年人口文化需求的持续提升,“诺莱坞”的发展走到了提档升级的十字路口,这也为中国电影产业提供了合作和投资的机会。
近年来,中尼合作不断深化。尼日利亚是中国在非洲的第一大工程承包市场、第二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贸易伙伴,2023年双边贸易额突破2000亿美元。随着2024年9月两国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构建高水平命运共同体的共同使命将推动两国合作从传统经贸领域向文化产业拓展,而电影业是一个不错的着力点。
中尼在电影领域开展合作有诸多优势条件。在政策方面,中尼签署有《相互促进和保护投资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为影视产业投资提供税收优惠和法律保障。尼日利亚将数字经济、文化创意产业列为优先发展领域,鼓励外资参与。在内容方面,中尼两国在电影题材上具有内在的共通性,家庭伦理剧是“诺莱坞”的重要题材,而脱贫、教育则是中尼两国民间高度关注的共同社会议题。中国电影在尼日利亚很流行,李小龙和成龙是尼日利亚家喻户晓的人物,许多尼日利亚人是中国电影和电视剧的忠实粉丝。
影视技术是中尼电影合作的重要抓手。“诺莱坞”以低成本、高产量著称,但缺乏高质量特效和技术支持,而中国电影企业在AI剪辑、虚拟拍摄等影视技术上具有充足的经验和技术储备,未来可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通过建设后期制作中心、设备租赁中心等方式助力“诺莱坞”转型发展。
投资“诺莱坞”,为中国文化企业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提供了渠道。“诺莱坞”影响力覆盖非洲本土及全球非洲裔群体,尤其是尼日利亚、加纳、肯尼亚等国家,这为中国故事提供了借船出海、开展本土化传播的机遇。此外,非洲观众对家庭伦理、社会奋斗、传统价值观等主题有强烈共鸣,《人世间》《山海情》等现实主义题材影视作品就曾在非洲广泛传播。中国电影产业可通过联合制作或改编中国影视作品,借助“诺莱坞”的分发网络触达数亿非洲观众。
需要注意的是,尼日利亚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国家。影视内容需避免触及宗教禁忌(如女性角色形象限制)或民族矛盾。同时,尼日利亚观众偏好豪萨语、约鲁巴语等本土语言,纯英语和中文配音作品可能接受度较低。
变现渠道不畅和盗版是尼日利亚电影投资的主要风险。尼日利亚人均收入较低,按照每天2.15美元可支配收入的国际贫困线衡量,2023年,尼日利亚国内贫困人口比例高达30.9%,因此尼日利亚的电影用户付费意愿普遍较弱,传统订阅模式难以普及。此外,在尼日利亚,一部热门电影很可能在发行后一周内被盗版,每张盗版光盘售价通常不到1美元,一旦遭遇大范围盗版,投资人很可能血本无归。对此,出海企业需要与本地运营商合作,探索“广告分成+版权分销”等新模式制造盈利点,或者通过中国品牌植入实现变现渠道的拓展和价值赋能。在盗版问题上,出海企业可加强与尼日利亚版权局及当地电影协会的合作,推动专项执法和行业立法,寻求标本兼治,惠及全行业参与者。
联合制作与内容共创或许是中尼电影企业实现“1+1>2”效果的合理模式。中国电影出海企业可与“诺莱坞”采取联合制作的模式,就乡村振兴、青年创业、女性成长等中非共同关注的议题,通过合拍纪录片或剧情片进行内容共创,将武术、瓷器等非洲人民喜闻乐见的中国元素融入非洲故事框架,以“非洲视角”呈现中国经验,增强跨文化接受度。
采用多语言分发和传播矩阵在非洲大地上讲好中国故事。中国电影出海企业可与“诺莱坞”共同制作豪萨语、约鲁巴语、斯瓦希里语等本地语言电影版本,并通过IROKO TV等当地流媒体平台进行分发,覆盖非洲下沉市场。此外,中国电影企业可凭借自身的技术和人才储备,设立中尼影视培训项目,为“诺莱坞”培养专业的编剧、导演和技术人员,推动“中国故事”的本土化创作。
目前,中国电影出海已是中华文化出海的重要一环,并且进入了深耕细作的阶段。抓住非洲这一巨大的电影消费市场,既是出海企业重要的盈利增长点,也是传播中国叙事的必然要求。中尼两国电影的相遇与碰撞,有望在“全球南方”国家擦出绚丽的火花。
来源:中国贸易报